Scrum 敏捷协同模式
Scrum 敏捷协同模式适用于迭代驱动型的团队。这类团队通过短周期的快速试验来暴露自身所面对的潜在问题,并不断检视与调整来持续改进产品、团队和工作环境,从而高效并创造性地交付最高价值的产品。
对效率的要求使得敏捷协作理念的受众已远超 IT 人员这一群体,这套理念面向的受众也趋于多样化。有运营团队基于 CODING 项目协同进行活动策划、有产品经理使用这套理念协调开发项目;敏捷协同模式为各类团队提供了实践 Scrum 的可能性。
扩展阅读——《深度解读最新版 Scrum 指南》
模式特性
CODING 敏捷开发协同提供了以迭代与事项(史诗、迭代、需求、缺陷、任务、子任务)为核心的任务协同工具。面临一个大型任务时,可以将其作为「史诗」进行编写,再具体至工作细节的需求、任务、缺陷管理等。敏捷协作的关键在于先快速发布一个有效但不完美的最简版本;每一次迭代都包含规划、设计、编码、测试、评估五个步骤。在这样不断改进产品,添加新功能的正向工作流内通过频繁的发布,以及跟踪对前一次迭代的反馈,最终接近较完善的产品形态。
常见的敏捷研发工作流如下图所示:
工作流的层级关系
完整工作流(迭代、史诗、需求、缺陷、任务、子任务)之间的层级关系如下图所示:
迭代
迭代是敏捷开发的横轴。一般指某版本的生产过程,包括从需求分析到测试完成。可将需求、任务和缺陷规划至迭代中。迭代的生命周期按先后顺序依次为未开始、进行中和已完成三个阶段。在迭代式开发方法中,整个开发工作被组织为一系列的短小的、固定长度(如 2 周)的小项目,被称为一系列的迭代。
史诗
史诗是敏捷开发的纵轴。它可以将大型工作拆解为细致入微的事项,通常一个史诗要经历多次迭代才能完成。敏捷史诗的范围是灵活的,基于客户反馈和团队开发节奏灵活调整其下需求和任务。您可以将史诗分解为粒度较小的需求和任务,并将它们安排到迭代中去完成。
需求
需求是指用户解决某一问题或达到某一目标所需的软件功能,它帮助团队成员跟踪更加具体细节的问题。通常一个需求的粒度是可以在一个迭代当中完成的,一个迭代会完成若干个到几十个需求不等。
如果您对如何拆解需求有疑问,可点击查看帮助文档:《常见问题——如何拆解需求》
任务
任务是指为实现某个目标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一个任务的粒度也是可以在一个迭代当中完成的,一个迭代会完成若干个到几十个任务不等。一个任务还可以关联或拆分为数个子任务,自如管控任务分发
缺陷
缺陷是指不符合最初定义的业务需求,其覆盖范围高于 Bug,除了错误编码外其他导致不符合最初定义的业务需求问题都属于缺陷范畴。
拓展阅读:什么是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是涉及整个软件工程的理念与实践,它的核心是迭代和增量式软件开发方法。开发者快速发布一个可运行但不完美的版本投入市场,在后续迭代中根据用户的反馈改进产品,新增一到多个用户可以感知的完整功能,从而逼近产品的最终形态。
敏捷开发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它是组织文化、流程以及工具的结合体。在敏捷开发中要着重强调“工具、流程、组织文化”三者同样重要而且缺一不可。缺少工具支持的敏捷研发无法实现“高速”;缺少组织文化支持的敏捷研发会让团队成员之间无法团结一致完成共同的目标。
CODING 承载了最先进的敏捷研发理论,能够帮助您和您的团队快速入门敏捷研发,并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完整的信息统计成为企业实践敏捷研发的好工具。

在阅读中是否遇到以下问题?
您希望我们如何改进?